999ask帐号登录
还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图览健康 > 揭开儿童自杀的原因

揭开儿童自杀的原因

2016-07-14 14:35:11
0

  暑假对于男童来说应该是快乐的,但男童为何要自杀呢?一名10岁**因为不满暑假不是补课就是上班居然不顾劝阻,屡次冲向马路想要自杀。近年来,儿童自杀事件频发,为何儿童会想自杀呢?一起去分析分析。差点又一名儿童自杀身亡,近年来,不少儿童因为学业压力过大,但是轻生的事件不少。这不一名年仅10岁的**,居然不顾众人、包括民警的一再劝阻,屡次冲向马路要自杀!原因竟然是在暑假期间除了做作业就是上补习班。精彩阅读:8岁男童家中自杀 为什么儿童自杀率越来越高?

  7月11日下午2时许,镇江新区公安分局大港所接到群众报警,称辖区镇江新区大港港南花苑一小区门口,有家长打孩子。民警于涛立即赶往现场,到现场后民警了解到,当天上午10时许,10岁**肖杰(化名)一人溜出家门去玩耍,其母亲朱霖(化名)发现孩子不在家后,立即四处寻找,终在小区南大门将孩子找到。“随后,朱霖要求儿子跟随其回家,但肖杰拒绝,于是母子双方就发生了激烈争吵”,处警民警说,朱霖情急之下,没有多想就动手打了儿子。而其子也性格刚烈,情绪激动之下,不仅扬言要脱离“母子关系”;更为过激的是,竟以死抵抗并向马路中央跑去撞车自杀,所幸被人及时拉住。

  民警于涛询问孩子外出原因,但孩子情绪激动根本不愿多讲,并且不顾劝阻,还数次欲冲向马路自杀。见现场场面容易失控,民警只得将母子二人带回派出所进行协调。民警告诉记者,劝导中,这名仅10岁的**“控诉”称,自己上学之后,母亲对其管教实在是太严格,暑假开始后,“除了做作业就是上补习班”,没有一点自由的时间。11日,自己只是想出去放松一下心情,玩耍一下,没想到母亲一点不理解他,还让他在大马路上“出丑”,情急之下这才会做出冲向马路自杀的行为。

  好在最后在民警的反复疏导教育之下,母子二人最终和解,母亲牵起儿子的手离开了派出所。母亲表示,以后一定会注意孩子自己的想法,不会再“压迫”孩子去学习,给他自己一定的自主空间时间;而面对母亲的表态,儿子也保证,以后再不会出现类似情况了。

  儿童自杀的原因

  1.家庭幸福感低

  在家庭冲突导致的中小学生自杀案例中,首要因素还是因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度关注。在分数指挥棒下,家长同样是被压迫者,但同时也在压迫着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自身已经充满了压力,在这之上来自家庭的加压稍有不慎就会压垮他们。

  2.来自学习上的压力

  从对中国中小学生自杀案例的分析来看,最典型的自杀是长期学习压力导致的瞬间崩溃,自杀的诱因不过是最后一根稻草。中国孩子的学习任务是超负荷的,这必然引发思维短路、冲动、脆弱。这三者是“自杀”的向导,将中小学生带入死亡。

  3.对死亡的认知不够

  对死亡的无知、生死界限的模糊是中国中小学生自杀的另一种类型。死亡对于他们而言,是去到另外一个世界:虚拟的网络世界营造了一个生死可以来回转换,人死后可以实现时间穿越的神话,仿佛死亡是一个通道,通到一个没有烦恼的世界,只有在那个世界里才能实现自己的心愿。既然生死是相通的,对一些中小学生而言,死也就并不可怕,甚至是逃避困难和压力的比较好方式。

  4.师生关系不和谐

  在中小学生自杀案例中,由于老师羞辱学生引发的自杀有14例。这一类型的自杀纷争最多。在分数指挥棒下,老师被“成绩指标”压迫,导致教师的压力焦虑症,这种压力最终传导至学生,使他们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儿童自杀心理

  1.生命教育的缺失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和体验开始丰富、深化,他们不仅感受到自然的生命,而且感受着社会的生命和精神的生命。从生存角度来看,小学生对生命现象已形成基本的认识,对生命存在的认识和体验更为深刻,而对于生命终结的死亡,则因缺乏了解而产生认识偏差,同时,由于思维能力所限,他们不能分清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有些孩子模仿影视剧和电脑游戏的某些场景,造成自己或他人伤亡事件时有见诸报端;有些孩子稍不如意,就选择以极端的方式抛弃生命,将杀人或自杀作为解决自身矛盾和困惑的唯一出路,而不能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

  2.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如今小学生的学习烦恼越来越多,家长给予的多种压力也越来越大,其结果导致学生有的产生紧张、焦虑、自卑、恐惧等心理,有的出现轻重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有的出现逃避、说谎、破坏学具等不良行为;同时,发现部分学生为人方面的自私心理、人际交往方面的畏缩心理与霸道心理等不良心理倾向。面对小学生存在各种心理毛病的现实,为了实现培养身心健康、素质全面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势必要正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分享到:
网友跟贴
0条评论
未登录
  • 全部评论
专家在线问答
李金姑主治医师
妇产科综合
泉州儿童医院
王伟主治医师
妇产科综合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刘海燕主治医师
儿科综合
西安交大附属二院
万金利医师
儿科综合
无极县光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