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月子”大观
在德国,男人们是女人坐月子中的好助手。为此德国各个公司都有明文规定,所以男人常常也乐不得地在家里护理妻子。通常他们需要带孩子出门散步,购买各种物品。也有不少父亲是烹饪高手,这时都极尽体贴和爱护之能事。因为产前的孕妇保健课或者孕妇学校都是夫妻们一起上的,所以,产后如何喂养儿女、如何帮助妇女恢复对于男人们来说已经并不陌生了。因为他们也有产假,所以可以说,德国男人也“坐月子”。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文化观念问题。德国女人认为生养孩子是自己的天性,是责任,是自然规律。全然不存在我对这个家庭的延续作了贡献,因而也要享受别人的伺候之说。这当中也牵扯到一个家庭之间和代际之间的边界问题。婆婆或者自己的母亲来帮你,那是她们的心意;不来,你也没有理由去埋怨。
英国:月子坐不成了
在英国和爱尔兰,没有坐月子的说法。孩子出生后几天,妈妈就抱着孩子出去了。有一次在超市看到一个妈妈抱着一个婴儿购物,我问孩子多大了,妈妈告诉我:“3天。”
但是不能说产后关照在这里不受重视,应该说,国情不同,做法也有所不同。这里的产妇产后不大注意保暖,和这里的气候不无关系。大不列颠群岛处于欧洲西边偏北的位置,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最高气温很少超过23℃,冬天最低也不过是0℃左右,昼夜温差不大。所以,生产后孕妇很快就可以到户外活动了。
从怀孕开始,家庭医生保证每4周给产妇作一次检查,包括听胎心音、测血压、量体重等等。产妇怀孕4~6个月左右要到她将来生孩子的医院作一次全面的检查,包括做b超、验血、验尿等。医院还会给孕妇一些书籍,帮助孕妇了解生产的全过程,解答孕妇提出的各种问题。有特殊困难的孕妇,家庭医生和医院都会派健康访问者到孕妇的家里探望,根据问题的多少和严重程度决定访问的次数和频率,这样的访问一般要持续到婴儿出生4个月的样子。
多数妇女生产后都要进产后病房,在助产士的指导下进行产后恢复和照顾婴儿,助产士一般不给孕妇规定出院的时间,而是让孕妇自己决定。感到自己恢复了,喂奶也问题不大了,婴儿没什么问题,就可以出院了。如果产妇产后立即出院,孩子出生的头10天,医院的助产士会每隔1天到家里探一次,给予各方面的指导,特别是在如何恢复体形,如何改善饮食结构和如何进行母乳喂养等方面,会给予特别的帮助。
我的一个朋友最近喜得贵子,兴奋之余也有很多的担心和焦虑。开始孩子不吃奶,妈妈也没有奶。护士让妈妈用热毛巾热敷,奶渐渐多起来了。后来问题又出来了,奶太多,婴儿吃饱了,奶却停不下来。护士又指导她丈夫买一棵洋白菜,每次喂完奶以后,就取两片洋白菜的叶子罩在文胸内,还建议母亲不要用有钢托的文胸等等。
“伺候月子”对于大多数中下阶层的英国家庭就是天方夜谭了。这里的父母很少帮着照看产妇,不管是产妇自己的父母还是公公婆婆,都只是到医院或家里看望一下。丈夫有2周的“产假”,可以帮着买菜做饭,晚上起来照看婴儿。由于只有两个人,所以产妇必须自己做很多事情,月子是“坐”不成了。
我感觉身边的朋友在坐月子的时候,大多数还是遵循传统的方式。虽然对上一代人经常挂在嘴边的“坐月子不能洗澡,不能出门,甚至不能下床活动”的说法心存质疑,但是,要冒着“落下病根”的危险去尝试着冲破这些禁忌,还是需要足够的勇气的。
怀孕的时候,我参加了孕妇学校。在宝宝0~1岁的时候,孕妇学校可以提供免费咨询服务。我感觉这可以说是妇产医院的一项延伸服务,也是我们的医疗制度和国际接轨的表现。
在课堂上,很多准妈妈对坐月子的禁忌提出了疑问,有些人甚至从相关书籍和网上收集了很多资料。实际上,我认为,我们没有必要盲目追随西方,而是要因地制宜地找到适合自身的、相对科学的方式。
同时,随着月子医院、月嫂和育儿嫂的出现和逐渐形成规模,原来坐月子时的婆媳矛盾也逐渐淡化了,而且老人的负担也一下子减轻了。与保姆不同,月嫂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具备了一定的新生儿护理和产后护理知识。当然,有时候老人也免不了对年轻人在产后没过几天就做产后恢复操持有异议,不过,他们的观念某种意义上也在发生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