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奶仔猪肠道菌群的研究
断奶仔猪肠道菌群的研究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年第12卷第2期
禹慧明 廖玲 陈平洁 陈庄 刘敬顺 谢明权
摘要 研究断奶仔猪在不同生理状况下的肠道菌群,结果表明:健康仔猪肠道内容物中,从十二指肠到结肠,所测定的8种细菌数量都随肠段后移而逐渐增加,43日龄仔猪肠道内容物中以乳杆菌、肠球菌和梭菌占绝对优势,双歧杆菌次之;与健康仔猪相比,下痢仔猪肠道中肠球菌、梭菌和乳杆菌等优势菌群的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饲喂了含肠球菌的活菌制剂的仔猪肠道中双歧杆菌和类杆菌的数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加,但肠球菌数量却无显著改变。
关键词:断奶仔猪 肠道菌群
黄、白痢是仔猪常发生的肠道传染病,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甚至引起死亡[1],给畜牧业造成了很大损失,病源性细菌感染是引起仔猪下痢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微生物与动物体及环境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微生态系,在微生态平衡状态下,动物肠道中的正常微生物群对肠道的结构和功能,对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抵抗疾病有重要作用;当微生态平衡被破坏,肠道中某些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大量增殖时,动物便会发病[2,3]。因此,研究仔猪肠道中的菌群及其变化规律,对于防治仔猪疾病、促进仔猪健康成长、提高生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断奶是仔猪生长中的一个关键时期,由于食物状态、营养成分及生理状态的改变,必然引起肠道菌群大调整,以建立新的微生态平衡,此时易发生菌群失调,引起仔猪下痢或其他疾病。因此本试验以断奶仔猪为实验对象,报道了健康仔猪、下痢仔猪及饲喂了益生健的仔猪不同肠段中8种微生物的数量变化,试图为仔猪下痢的防治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28日龄断奶的杜洛克及长白仔猪共28头,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仔猪的品种和性别均匀分布,对照组饲喂常规全价饲料,试验组在常规全价饲料中添加0.05%含肠球菌的活菌制剂,自由采食,饲养环境相同。试验过程中每隔一天记录仔猪下痢情况。15天后屠宰,用无菌操作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各肠段内容物测定菌群数量。
1.2 菌生健 含肠球菌的活菌制剂,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研制。
1.3 稀释液配制 见文献[4]。
1.4 选择性培养基[4-6] dhl选择培养肠杆菌,ss选择培养沙门菌,tatac选择培养链球菌,nn选择培养梭菌,nbgt选择培养类杆菌,sl选择培养乳杆菌,改良tpy选择培养双歧杆菌,pees选择培养葡萄球菌。
1.5 培养条件 厌氧及兼性厌氧菌用厌氧罐培养。
2 结 果
2.1 健康仔猪不同肠段中肠道菌群变化 健康仔猪从十二指肠到结肠,所测定的8种细菌数量都随肠段后移而逐渐增加。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肠段中肠道菌群变化
细菌名称 | 十二指肠 | 空肠 | 回肠 | 盲肠 | 结肠 |
双歧杆菌 | 4.94±0.36 | 5.99±0.49 | 6.44±0.61 | 6.62±0.56 | 7.72±0.35 |
乳杆菌 | 6.4±0.005 | 7.15±0.94 | 7.49±0.72 | 8.55±0.10 | 9.10±0.32 |
肠球菌 | 5.98±0.13 | 7.15±0.26 | 7.50±0.27 | 8.58±0.16 | 9.55±0.59 |
梭菌 | 4.94±0.72 | 6.26±0.46 | 6.62±0.88 | 8.33±0.43 | 9.19±0.34 |
类杆菌 | 4.82±0.60 | 5.53±0.27 | 6.00±0.85 | 5.66±0.67 | 6.35±1.03 |
大肠杆菌 | 4.67±0.74 | 5.85±0.49 | 5.05±0.78 | 6.12±0.65 | 6.76±0.57 |
沙门氏菌 | 4.51±0.54 | 5.01±0.12 | 5.42±0.31 | 5.49±0.44 | 6.06±0.24 |
葡萄球菌 | 3.33±0.32 | 4.08±0.22 | 3.66±0.55 | 4.43±0.15 | 4.89±0.75 |
2.2 下痢对仔猪肠道菌群的影响 与健康仔猪相比,下痢仔猪肠道中肠球菌、梭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他细菌差异不大。结果见表2。
表2 下痢对仔猪肠道菌群的影响
组别 | 十二指肠 | 空肠 | 回肠 | 盲肠 | 结肠 | |
肠球菌 | 下痢组 | 6.06±0.08 | 6.26±1.22 | 6.47±0.75 | 7.42±1.03 | 8.34±0.59** |
健康组 | 5.99±0.16 | 6.99±0.14 | 7.20±0.33 | 8.65±0.17 | 9.87±0.48 | |
梭菌 | 下痢组 | 4.48±0.53 | 5.73±0.16 | 6.17±0.78 | 7.46±0.46 | 8.30±0.42** |
健康组 | 5.44±0.21 | 6.45±0.47 | 6.96±0.54 | 8.55±0.39 | 9.43±0.08 | |
乳杆菌 | 下痢组 | 4.12 | 4.57 | <5.0 | 5.12 | 6.51 |
健康组 | 6.41±0.01 | 6.555±0.5 | 7.22±0.75 | 8.55±0.13 | 9.20±0.36 |
注:**p<0.05
2.3 益生健处理对仔猪肠道中菌群的影响 饲喂了益生健的仔猪肠道中双歧杆菌和类杆菌的数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加,其他细菌无显著差异;且用含肠球菌的益生素处理后,肠道中的肠球菌数量也无显著增加。结果见表3。
表3 益生健处理对仔猪肠道中菌群的影响
组别 | 十二指肠 | 空肠 | 回肠 | 盲肠 | 结肠 | |
双歧杆菌 | 试验组 | 5.04±0.24 | 5.52±0.07*** | 6.53±0.68 | 7.14±0.28** | 8.00±0.28 |
对照组 | 4.84±0.43 | 6.46±0.17 | 6.35±0.72 | 6.10±0.14 | 7.44±0.10 | |
类杆菌 | 试验组 | 5.15±0.24 | 5.40±0.28 | 6.21±0.76 | 6.29±0.15** | 7.18±0.88 |
对照组 | 4.50±0.67 | 5.66±0.24 | 5.79±0.89 | 5.04±0.31 | 5.53±0.08 | |
肠球菌 | 试验组 | 5.99±0.16 | 5.95±0.91 | 6.63±0.91 | 7.60±1.21 | 9.05±1.30 |
对照组 | 6.06±0.09 | 7.31±0.25 | 7.04±0.24 | 8.47±0.02 | 9.16±0.23 |
注:**p<0.05。***p<0.01
3 讨 论
3.1 健康仔猪从十二指肠到结肠,所测定的几种细菌数量都随肠段后移而逐渐增加,这与前人报道结果一致[7];43日龄仔猪肠道内容物中以乳杆菌、肠球菌和梭菌等厌氧或兼性厌氧菌占绝对优势,双歧杆菌次之。
3.2 与健康仔猪相比,下痢仔猪肠道中肠球菌、梭菌和乳杆菌的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乳杆菌是猪肠道正常菌群中的重要优势菌,对其作用已非常肯定。本试验结果发现,下痢仔猪肠道中数量明显少于健康仔猪的菌群正好是仔猪肠道中占绝对优势的乳杆菌、肠球菌和梭菌,尤其在结肠中肠球菌及梭菌的差异已达到显著水平(p>0.05),乳杆菌因缺失数据而无法统计;而且在这三种细菌中以乳杆菌数量下降的幅度最大。这说明微生态失调不只是某一种微生物数量变化的结果,肠道内微生态平衡的维持也不只是某一种微生物的作用,而是整个优势菌群作用的结果,整个优势菌群的数量和比例对肠道内环境,对维持微生态平衡,保持仔猪的健康状态有着重要意义。该结果对活菌制剂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也可看出复合型活菌制剂的应用效果优于单菌株制剂是必然的。
3.3 根据各类菌在肠道中的分泌行为,可分为有益菌群、有害菌群和兼性菌群三种[8]。本试验发现,饲喂了含肠球菌的益生健的仔猪肠道中双歧杆菌和类杆菌的数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加,在盲肠中达到了显著水平;但肠球菌数量却无显著增加。结果表明益生素能促进有益菌及某些兼性菌的增殖,改善肠道内环境,而不是简单地增加该种细菌的数量。配合应用试验结果,将该制剂用于0~28日龄仔猪,可使腹泻次数减少35.6%,日增重提高14.4g[9],说明促进有益菌增殖、改善肠道内环境是该肠球菌制剂能有效减少腹泻、促进生长的原因之一。
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编号:963007作者简介:禹慧明(1961-),女,副研究员,发酵工程专业,工学博士。
作者单位:禹慧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40)
廖 玲(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40)
陈平洁(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40)
陈 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刘敬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谢明权(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参考文献
[1]何明清,等.微生态学研究.大连医科大学微生态学研究所论文集[c].中国微生态学杂志社,1995,162-166.
[2]康白.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80,1(2):126-130.
[3]何明清.动物微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40-50.
[4]李雪驼,等.中国微生态学杂志[j],1998,10(1)61-63;(2):127-128;(3):189.
[5]熊德鑫.临床厌氧菌检验手册[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62.
[6]杨洁彬,等.乳酸菌——生物学基础及应用[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6.69
[7]何明清,等.畜牧兽医学报,1985,16(1):67-72.
[8]周中凯,等.饲料研究,1998,2:1-3.
[9]刘敬顺,等.广东畜牧兽医科技,1999,24(2):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