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挑的对,健康不掉队
3、清新口气要靠良好习惯
泡泡糖和口香糖,嚼起来甜丝丝的,还可以顺便清洁口腔、去除异味,零食,并不是必须杜绝的“洪水猛兽”,也不仅仅是逗孩子的“开心果”。选对了零食,它就能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好伴侣。
甚至可以吹泡泡玩。可惜,对孩子来说,其中含有的石蜡他们是无法排出体外的,而且在咀嚼过程中,会咽下大量的气体导致胃肠胀气——难怪孩子嚼多了会有“饱”感而吃不下饭。所以,如果想保持清新口气,还是要靠在平时就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坚持饭后漱口、早晚刷牙。
4、远离骨骼杀手味精
味精有个拗口的化学名是“谷氨酸钠”,这也是它的主要成分,对人体没有直接的营养价值,但能增加食物的鲜味。在消化过程中味精会分解出谷氨酸,在脑组织中经酶催化,可转变成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当这种物质过多时会妨碍骨骼发育,对儿童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世界卫生组织规定1岁以下的小儿食物中禁用味精,我国的食品安全相关政策也规定12岁以内的儿童食品不要加味精。
5、热量是肥胖的第一元凶
脆脆的炸鸡腿、香酥可口的鸡米花、脆而酥软的炸薯条,这些“洋快餐”的主打食品,既便捷又可口,深得大人和小孩的青睐,而店里五花八门的小礼物和花样新出的“儿童角”,更让孩子们流连忘返。但你一定也看到了,经常流连这些快餐店的孩子,大多体重超标。确实,这些油炸类食品含有过量的热量,长期食用,很容易就摄入超出身体所需的热量,而这部分热量会在体内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引起儿童肥胖。
6、成分表有“避雷针”
随着食品安全观念的深入人心,商家也纷纷在食品包装上注明各种成分,读懂这些化学名称,那就是找到了避免垃圾食品的“避雷针”。其实也不必成为“化学战士”,挑选时尽量避开那些含有染色剂、防腐剂、抗氧化剂、漂白剂等添加物的食品,尽量给孩子选择新鲜的水果和未经过度加工的干果等作为辅食,那就成功避开了大“雷区”!
噢,零食也分长幼
从牙牙学语的婴儿,到能够做出简单判断的学龄儿童,孩子的身体和思维都在不断成长。在临床上,也会将孩子按照不同年龄划分,制定严格而大有区别的用药剂量标准。对于零食的选择上,同样也需要根据年龄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