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打造早教到底值不值
年投入约五万元的白领家庭--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丈夫经营食品业、自己在家里兼做设计的王玉,自认为经济状况无法与苏欣相比,她们夫妇只开一辆车,两人与奢侈根本不沾边,惟一的“阶层体现”可能只在于他们与苏欣同住一个高档小区。但在给两岁的女儿报名一家有外教任教的亲子机构时,她对两万元168课时的费用毫不犹豫。
开设在长风街一处高端写字楼中,专注于0到3岁孩子(通常早教的年龄范围在0到6岁)亲子教育的这家英国直营式亲子机构开学不过半年,家长会员人数已迅速攀升,以商人、白领、公务员为主,但也绝非人们想象中的“富豪早教”。这类教育产品是否在穷人和富人的孩子间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主办方认为普通家庭并未被拒之门外:“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就像多数家长宁可省下十顿烧饼油条的钱,给孩子吃一次麦当劳汉堡。”在王玉看来,平均每节课百元左右,这与一般钢琴家教的收费也差不多甚至更低,只不过是一次性缴纳显得贵些而已,而孩子的收获和进步远非价钱可以衡量。“教育是从0岁起步的,六岁前是孩子智力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花在最初教育阶段的金钱代价,远比日后重要。”本着这一理念,王玉认为,即使以后不给孩子上这个英语班那个钢琴课(当然以后肯定会上),现在花在亲子早教培训上的钱,也是不能省的。“一年数万元的婴幼儿教育经费的投入,丝毫不比一个大学生所需的费用低。也有亲属质疑,中国婴幼儿教育是个数百亿资金的市场,是不是越贵真的就越好,真的物有所值?但宁可冒这个风险,也要尽可能把能找到的最好的教育给孩子。美国中等家庭在子女17岁前的教育投入在2万美元到7万美元之间,约占家庭总收入的13%到21%。咱们中国人,是除基本生活和住房就医外全部的积蓄都为孩子的教育预备。”她的看法非常有代表性。
两人都是平民家庭出身的王玉夫妇,把十几年后的竞争看得非常重要。“像我们这样靠自己努力打拼立足社会、没有任何背景的普通人,虽然外人看上去我们过得还挺滋润,但只有自己才知道做得多么辛苦。我们的孩子同样没有背景,将来她自己要过上不差于现在的日子,只有靠她自己努力,别无他路。而我们所能给她的惟一财富,也只是良好的教育。而对于优质资源的竞争可能要贯穿一个人的一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可以不惜工本。”虽然王玉有时也会茫然:自己已尽最大可能提供了自己能给的,而放眼出去,别说远的,就在同一小区就有多少邻居,给他们的孩子提供着远非自己所能提供的更好的教育。多少钱才够,怎么样才算好?将来孩子们要面对的竞争,该是如何一种酷烈呢?“赢在起跑线上”,这个起跑线的原点到底要从哪里开始画呢?
年投入约四万元的另类家庭--
“钱花在传统教育上才值得”
苏欣每周六送儿子去读国学的国学堂,其环境和条件是当下省城各类儿童国学诵读机构所无法比拟的,全托班收费每年在两万元以上。肯且花费这样一个数目在读国学经典而非昂贵的钢琴、外语上,其家长必备两个条件:丰厚的经济实力,独特的教育理念。李辰就是这样一位家长。他同时也是“一小撮另类教育制度的坚决拥护者”之代表。
在女儿入读这所国学堂前,李辰每天开着他的丰田霸道送女儿去城市南端另一所国学堂读经,并多方考察各地的同类学堂。花费并不比“洋式教育”少。完全出于理念原因,他对名目繁多的各种幼儿外语班、特长班不屑一顾。“不是反对孩子学,而是对于一个普通孩子来说,人格和情感的建立远比技艺的训练重要。 ”
另一个样本是生长于吕梁农民家庭、在省城打拼下一份家业的穆如。他直言自己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我有两个儿子。如果不是妻子坚决反对,我还想要个女儿呢。”对于国学他信赖到了信仰的高度。他的两个儿子,4岁的小儿子在太原这所国学堂入托,8岁的大儿子送到山东一所国学堂去寄宿,那里的收费是一年三万元。他早已做好让孩子脱离当前教育体制的准备。“通读国学经典,孩子才会成人。其他所谓竞争、输赢、成败,一概不计。日后自见分晓。”同样是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他心甘情愿花大把的钱把孩子培养成一位“儒者”,而不肯将小把的钱让孩子去接受诸如奥数、钢琴甚至语言表演等培训项目上。在他看来,多数家长的教育投资,从一开始就是盲目甚至错误的,因为方向错了。“我不是不知道将来竞争有多激烈,问题是,孩子只有在拥有安然平和心态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在竞争中立于不败。而这份安然平和,是当下五花八门的各种培训和公立的教育体制不可能给也给不了的。只有遵循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才能做好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亦即‘修身’。身修了,才能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