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因为无知担误孩子
家长坚持 多会一种语言有益处
老师提醒 保持思维一贯更重要
父母收入高、教育背景优良,但孩子却并不如父母所愿那么“出挑”,甚至还有些迟钝。这成了如今不少年轻父母的困惑。荷花池幼儿园大班孩子杰杰(化名)就是其中一个。
杰杰的父母都是高级白领,时常国内国外到处飞,杰杰也从小就跟着爸爸妈妈走南闯北。去年,带着杰杰来申请插班时,父母说,这么做,是为了给孩子长长见识,开开眼界。
但是,入学后,老师很快发现,杰杰并不像一个“见多识广”的孩子,反而有些不合群,对老师的指令也经常不理不睬。通过家访,老师发现了症结恰恰在于杰杰的“见多识广”。在家里,父母普通话和上海话一起说,和杰杰相处最多的保姆则说广东话。由于经常出国,杰杰还要经常面对陌生的语言环境中。孩子处于语言敏感期,却不得不一直被迫“换频道”,长此以往,杰杰不知道应该用哪种语言、哪种思维方式来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由于忙于工作,杰杰的父母也很少关注,杰杰究竟对什么感兴趣,应该和孩子说些什么、玩什么。
“必须使用同一种语言和孩子进行沟通,让孩子保持思维的一贯性,”老师一面给家长开出处方,一面努力找到孩子的闪光点和兴趣点,找到共同话题。老师发现,杰杰喜欢小汽车,于是,老师特意安排了“小司机”的游戏,让杰杰介绍他喜欢的汽车和乘坐汽车的感受。在角色扮演的游戏中,老师开了一家“面具店”,让杰杰当售货员,介绍每个面具。“宝贝,你真的很棒!”这成了杰杰最常听到的一句话。
终于,孩子第一次在群体环境中,感受到了被认可和赞赏的感觉。如今的杰杰,表情生动丰富,和大半年前的情形,就像换了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