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错位易引发儿童心理病
2. 学习焦虑症。心理学家认为,过度焦虑会使人失去心理平衡。主要表现为:一是恐惧心理,孩子放学回家便被父母关在家中做作业,心理上会受到很大压力,从而产生了“作业恐惧症”;二是应付心理,大量作业给孩子带来的是苦涩,有的孩子不得不被动应付,以“交差”了事;三是反抗心理,孩子们渴望从“书山”、“题海”中解脱出来,不能容忍家长的粗暴态度,一些个性倔强的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采用“不会做”、“身体不舒服”等借口以示抗议。
3. 神经性紊乱综合征。该综合征是由于学习紧张、心理压力过重引起的,患神经性紊乱综合征的学生对课堂有一种神经性的条件反射,一进教室不由自主地挤眉弄眼、打嗝干咳、四肢抖动、目光散乱、自言自语,而这些行为一开始并没有被认为是一种心理疾病的表现,往往被误认为是不遵守课堂纪律而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从而使病情加重,得不到及时诊治。
4. 感觉统合失调征。其主要症状为注意力不集中,一考试就紧张,人多时不敢说话,学习丢三落四,挑食厌食,爱哭爱闹等。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智力一般在平均水平以上,但由于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会出现学习成绩落后、运动技能差、适应能力差等现象。
为防止儿童心理疾病的发生,父母应主动调节好自己的心理期望值,不要强制孩子而“拨苗助长”。
1. 重视正确引导。从孩子产生异常心理和个性差异形成的心理过程来看,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孩子的模仿能力强,有时看过神话、童话故事等电视节目后,很容易信以为真,产生幻想并进行模仿。因此,家长要教育孩子有选择地观看电视,并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如果可能的话,家长最好和孩子一起看,边看边议,评论是非,汲取精华,开发孩子的智力,以免孩子想入非非,误入歧途。
2. 多给孩子“松绑”。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违背教育规律,无休止地提高智育要求,令孩子大小考试非满分不可,这无形中的压力使孩子没有喘息的余地,极易造成孩子精神失常。
3. 让孩子参加劳动锻炼。孩子放学后,在完成作业的前提下,家长有意识指导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做家务、洗自己的衣服、修整自家院子的花草等,使其在劳动中获取成功的喜悦,以调整心理状态,增强自信心,提高克服不良心理能力。
4. 不要施行“精神虐待”。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多用鼓励性语言,以促进孩子的上进心,不要用一些带有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语言,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使孩子感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人,不能过分依赖父母,因为遭受:“精神虐待”的孩子会对学习缺乏热情,甚至形成冷漠、自卑、孤独和自我否定的心理,将来难以适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