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早认字的四大误区
书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孩子今后在学校中的表现,并不取决于早期的阅读能力,而取决于其词汇量的多少和丰富性。maryanne wolf的理论在这方面得到了两位早期教育专家betty hart和todd risley的研究的支持。他们调查了在3个不同阶层中的孩子词汇量的发展,结果发现:孩子运用的词汇,有86%~98%是来自家长和他们讲话时所用的词汇。在4年的时间内,专业人士阶层(professional class)的孩子会听到450万个词;劳动阶层的孩子会听到260万个词;靠政府福利救济生活的家庭的孩子,则仅听到130万个词。假设这些孩子的智力基因基本一样,他们的语言经验则完全不同。专业阶层和靠领救济生活的阶层的孩子,在4年内从家长那里所听到的词汇竟然相差320万!这种不同,也决定性地影响了他们在学校的学业表现。”
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要多和孩子做互动,多交流、多读书给孩子,更要让孩子多接触真实的环境,通过大量的实际经验来丰富他的感知,从而提高思维和理解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提早教孩子认字,期待孩子通过自己阅读达到丰富词汇量、提高写作等目的。其实孩子从一出生就在学习,孩子的早期发展过程中,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远远不是我们想象的识字看书那么简单。有的网友提及一些早慧儿童的例子,这些孩子成长的各方面因素并没有被充分提及,我觉得咱们做父母的还是不能因为一些宣传出来的个别例子而忽略了孩子正常的发展规律。
孩子的符号敏感期一般在4岁左右到来,每个孩子会有个体差异,但是那种从0岁就给孩子不断灌输抽象符号而导致的“敏感期提前”不在此列;如果孩子在1、2岁时对文字感兴趣就会问,也不必教条地坚决不告诉,其实那个时候孩子看到文字会产生好奇。
随着对抽象符号的认知和积累,真正的自主阅读一般从5岁左右开始,但是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不要期待孩子马上就能充分具备自主阅读和学习的能力,学习和阅读的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此外,孩子学习知识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除了看书,还是要以真实的感受为主,比如参观、自主动手实验和制作等等。
误区二 早识字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商
提倡早认字的观点中,常常会提及日本教授石井勋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测试结果:如果从5岁开始学起,到入学前一年,智商能达到110;要是从4岁开始学起,学两年,智商能达到120;若从3岁开始学习三年,智商能达到125 ~ 130。
首先,这个结果的真实性还有待考察,就算是真的,其实也说明不了什么。且不说3~5岁儿童的智力具有不确定性,我们知道,智商的测量是基于一些测量方法,鉴于传统智商测量的局限性,现在最新的智力测量依据已经不是简单地以传统测量来判断了,现在的智力分为潜在智力和实用智力,新的智商测量包括以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为基础的智力测验和以现代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考夫曼儿童评估测验,都尽可能避免过去传统测量存在的误差。更主要的是,智力测量(智商)所测量的仅仅是人的智力表现,而不是真实能力的表现。智商绝不能作为预测个体的健康、幸福或成功的唯一有效指标,如个体获得成功的主要因素包括:家庭、习惯、教育、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成功动机等等。
如果日本教授的数据真实可靠,可能有家长会说,我致力于通过早识字进行孩子的智力开发,培养出高智商的孩子,是为了今后培养杰出人才。可是,在现代社会,有高智商和文凭并不是衡量能力的指标,现在需要的是开创性人才,创造力比高智商更加重要。创造力是一种发散思维,不是聚合型思维,发散式思维要求个体发现问题的各种不同答案和解决办法,而聚合型思维要求个体找出问题的一个最佳答案,并且要精确(这是智力测验所测量的内容)。有这样一个事实:日本是极端强调早期智力开发的国家,奥地利的孩子7岁以前不识字读书,两国的人均诺贝尔奖指数,奥地利比日本高出数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