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早认字的四大误区
误区三 婴儿期识字能够开发右脑
人的左脑主要从事逻辑思维,右脑主要从事形象思维,右脑是创造力的源泉,是艺术和经验学习的中枢。孩子6岁之前,本来就是以运用右脑为主的,从6岁以后才用左脑进行抽象思考和学习。孩子在婴幼儿阶段富于幻想和直觉,是感性思维阶段,这个阶段孩子学习的最主要特点是喜欢听故事、听音乐、看图画、空间探索等等,孩子是运用视觉、听觉、感觉来进行综合学习的,所以,讲故事、空间感的培养、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熏陶等,都是非常适合这个时期孩子的。
早认汉字有利于右脑开发的观点是日本的七田真等人提出来的,其主要的理论基础源于杜曼(glenn doman)的研究,包括闪卡的应用,现在是非常有争议的。杜曼的方法本是帮助大脑受损儿童恢复,其原理是利用人类大脑中在婴儿期尚具备的功能但是后来逐渐退化的“动物脑”部分,这个应用,到底对正常孩子的发展会不会造成危害,目前没有对比研究,因为科学家不可能用有风险的事情拿到孩子身上做实验。另外,迄今为止并没有相关的跟踪数据表明,“杜曼宝宝”以及“右脑开发”儿童长大后,到底和正常成长的孩子有何不同。而且,就算是被开发的孩子中有成功的,自然成长的孩子里也有大量成功的例子,而自然成长是没有风险的。我一直觉得,孩子的成长不是高风险投资行为,任何可能会对孩子造成内在伤害的事情,还是尽量避免为好。
此外,我之所以对杜曼和七田真等人的方法不感兴趣,是因为我坚信人类正常认知发展的规律,不需要用诸如“闪卡”这样存在高风险的“武功秘籍”来走捷径。比如七田真育儿法认为,“不求理解”是右脑教育的关键,其结果是能够大大提高记忆,我觉得这是不折不扣的灌输式学习:不管是通过闪卡灌进去的还是把文字当图片记住的,如果是从婴儿期就这样灌输给孩子,这个做法一旦养成习惯,那么今后接触新事物时,是不是也不求理解地记忆,这如何发展孩子自己的主动性思维和创造力呢?
误区四 不让孩子早认字是因为懒惰,或者为孩子不够聪明找借口?
在是否要让孩子早识字的讨论中,类似的意见我看到很多。孩子没有早认字,就认为孩子不聪明或者家长不够勤快,这样的看法实在是很极端,却也非常有代表性,正是因为这样的观念,有非常多的妈妈因为自己的孩子对认字不感兴趣而倍感焦虑。
我女儿好好,从小没学过认字,但是我尽可能带她去大自然体验、游山玩水,在她3岁前,我们周末去过最多的地方是植物园、动物园、海洋馆;外出度假是去海边,为好好建立了充分的感知基础。好好的好奇心和专注力也一直被保护得比较好。4岁起进入文字敏感期后,她通过日常生活中接触以及讲故事等方式,短时间内就认识了大量的汉字(具体认识多少我没数过),现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汉字和图画书上的字基本都认识了,我从没刻意教过。好好自进入敏感期以来对认字的兴趣一直强烈,而且乐在其中。我觉得,这样自主的学习方式,最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发展是良性的,能够很好地保护孩子的自主思维和好奇心。此外就是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个认知发展良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身心健康的孩子,我是不会为她今后的学习发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