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早认字的四大误区
可能有人说,你自家的例子没有代表性。那么,我还想再举一个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的例子,这是张教授在博客中写给一个9岁上大学的孩子诗钧的一篇《是谁害了天才儿童》中的内容,讲了他自己的经历:
“人类历史上被认为是智商最高的米尔,11岁就掌握了当时的所有数学,20岁出头精神出现了问题。其后米尔自己‘调控’,康复,到46岁才发表他的经济学巨著。我认为如果米尔的父亲不是见到儿子的天赋惊世骇俗,日夕强迫儿子学习,米尔的成就会大得多。
我是过来人,24岁才进大学。不敢说自己少小时的天赋比得上诗钧小友,但姊姊们的记忆,是年幼时我过耳不忘,而儿童的玩意,无一不精,所向无敌——只是读书不成罢了!有什么打紧呢?24岁才发劲读书,33岁正教授,可能因为误打误撞,用尽了长途赛跑的法门。
71岁还有后劲,还可冲刺,显然是因为我24岁才起步。诗钧小友,慢一点起步吧。来日方长,上苍不会那么小气,给了你天赋然后拿回去的。”
《parents》杂志专访:早识字到底好不好?
《parents》:好好现在的认字水平如何?
友童:她现在5岁,认字已经比较多了,但究竟有多少我也不是很清楚,因为平时没有刻意教她认过字,只是平时看图画书或者她问起的时候就告诉她,而且这也是她4岁以后的事情,好像在一年里突然认识了很多字。
《parents》:你认为即使把认字当成游戏,让孩子从中享受乐趣也是不可取的吗?
友童:我不认为这样做有什么必要,更关键的是,这对父母的要求太高,有些父母恐怕会在这样一个幌子下,实际还是给孩子灌输文字。
《parents》:你一向不赞成早识字,那么你就从来没担心过孩子上学后因为识字比别人少而丢失信心吗?
友童:没有,因为好好的学习能力一直比较强。而且这确实是一个取舍问题,是孩子短时间的沮丧,还是他长远的学习动力更要紧?适应环境是孩子的本能,只要父母好好地引导,孩子也保持着学习的热情,他很快就能赶上来。